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技术广泛应用,机器人成为了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其中,最为抢眼的无疑是服务机器人。在疫情催化下诞生的 " 无接触场景 ",加速服务机器人在零售、酒店、餐饮等商用场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强大的消费需求必然驱动产业的变革,也催生核心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成本下降。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做好技术和场景沉淀、理清自身发展逻辑、把握发展机遇格外重要。正在这一领域,一家具备服务机器人核心及先进技术、深度探索场景需求与应用、以互联网精神构建行业生态的以色列科技企业 temi 正快速浮出水面。近日,深晚记者有幸与 temi 大中华区销售总监任正军,共同探讨 temi 背后的生态故事。

        行业破局者:temi 的颠覆与创新

        " 人工智能并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智能机器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服务于人类’这个层面上来。temi 一直在做的便是研发一款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机器人。"temi 大中华区销售总监任正军介绍道,这是一家拥有典型以色列基因的科技企业,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在产品研发上始终保持初心,却又是不断创新、革命与颠覆的。

        据了解,temi 始终秉承 "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 的愿景,凭借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ROBOX 导航系统和 360 度激光雷达,在 SLAM 算法的驱动下,实现厘米级精准导航、智能语音交互、自动避障等功能,能够更加自主灵活地应对复杂多样的商业场景,为零售、酒店、餐饮、医疗养老等公共场景与商用场景制定可执行、可持续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因为其以高性价比、优质产品体验、强大场景适应力为服务机器人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力,帮助服务机器人回归服务的本质,从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切切实实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不仅是在核心功能上完全独立自主创新,temi 在外观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服务机器人,temi 在外观上摒弃了所有不实用的设计,通过研发初期 " 较真而固执 " 的反复测试、迭代、优化,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力争让用户能够在应用场景中获得优质的使用体验,最终呈现的是场景实用性极强,兼具科技美感、简约大方的工业风机器人。

        任正军介绍,temi 机器人高仅 1 米、重 12KG,在服务机器人中真正算得上是小巧,凭借其敏捷的移动性、灵活性以及智能性,能够在绝大部分复杂多变的商业应用场景中灵活自主移动,具备出色的创新力、颠覆性而备受广大经销商伙伴的青睐。

        生态缔造者:开放、共生、共赢

        temi 机器人以行业创新者、颠覆者、革命者的角色走入公众视野,为公共场景和商用场景提供了一个兼具极致体验感、高智能灵敏性和高性价比的人工智能服务方案。与此同时,temi 开创性提出 temi store,将机器人经销商定义为 " 合作伙伴 ",与其携手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共生、共赢的良好行业生态环境。

        任正军表示,其实早在 2019 年,temi 便前后接待了国内近百位行业经销商伙伴,他们都是服务机器人赛道的资深玩家,temi 研发团队与其深度交流服务机器人现阶段的场景应用、行业定制方案开发、硬软件兼容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为 temi 研发团队提供了最及时、准确的关于功能开发方面的启示,使得 temi 机器人产品一诞生便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据了解,temi 2017 年开始步入中国,其中有长达 3 年的时间始终投身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链构建、硬件生产等前端准备工作中,直到 2019 年 9 月其明星产品 temi 机器人才正式与中国伙伴们见面,一个季度的全球销售数量便超过 5000 台。

        这远超同类机器人的销售数量,离不开经销商伙伴的支持与信任,一方面体现了行业玩家、经销商伙伴对 temi 机器人实力与品质的认可,提及这一点时 temi 销售总监任正军表示出国际一线智能科技品牌的自信,他表示:"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要注重体验的。人工智能企业有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沉淀与积累,经销商伙伴和用户很快能清楚地体验到其中的差别。" 另一方面大量的服务落地实现了充分的行业经验和数据积累,这将帮助 temi 更加深刻地理解行业需求,更好的迭代产品,并与生态伙伴有效合作与联动,从而建立起更高的竞争壁垒。

        人工智能行业经过近几年的跌宕起伏,目前正逐步回归行业本质,temi 服务机器人以颠覆与创新的互联网精神,革命性地为经销商伙伴提供了一款在外观、品质、价格上都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temi 从商业应用场景出发,在市场验证下找到商业场景与技术的结合点,定会为市场、经销商伙伴带来超乎想象的价值。

        深圳晚报记者 郑燕妹 编辑 李剑南